CN

从设计创新到模式创新——社区营造研究中心

2019-12-30



地产高温日渐褪去,内外交困亟待破解,景观专业试图不断扩展外延与深度,以更开放的姿态和模式,面向个体的诗意栖居、面向自然的生态管理、面向社会的空间生产,通过地理学、社会学、信息工程学等学科的跨学科融合,探索参与式景观和前置型研究、“产-学-研”的合作模式,为多元的利益相关者实现利益要求,并实现景观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日前,山水比德和同济大学刘悦来老师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成立社区营造研究中心。11月中旬,山水比德将与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社区花园与社会营造实验分中心”联合主办“社区营造工作坊”。这标志着我们对于社区的研究和实践,进入了新的阶段:从过去资本主导型的单一服务模式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作模式发展。这种模式创新便是对于上述繁复艰难的当下的一种积极应对与发展: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引入更多专业院校、机构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到景观设计中;关心日常、专注人的需求,前置性地研究社区景观,真正落实使用者的参与式景观实践。


新变化、新使命,需要新的策略


一、社区本能与共同体

人类的本能,在潜移默化中驾驭人的欲望和行为。求生的本能,源于远古时期人与野兽和天灾的对抗,并一直延续到看似更加安全的现代世界。那么人类的社区本能,更加体现了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对自立的需求,对他人的需求。人类个体,尤其是幼体,几乎无法独立生存,必须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群建立联系,从而获得物质、精神、社会资源。对共同生活的依恋,是生命共同体的本能。历史演化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的胜利,现代社会向人证明,个人的命运彼此相连。我们成为一个共同体,共同面对生活相关的问题。 社区为其中的个体提供安定感与保护,这是孤立无援的个体无法获取的庇护。反之,个体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社区长久的活力和丰富。这正如彼得·德鲁克谈及今日的城市社区,应该是“自由自愿的,并为城市中的个体提供机会,让他们取得成功,做出贡献。”然而在齐格蒙·鲍曼看来,“共同体”不是一个已经获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种我们热切希望栖息、希望重新拥有的世界。确定性和自由的矛盾对立是一个无解的命题。一方面,我们积极拥抱全球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寻找、建构自我的身份认同。我们面临的任务,是重新思考当下的社区观念,从目前仍是主流的封闭保护主义走向开放多元,共同应对来自生态、文化、健康的严峻挑战,迎接全球化社区的到来。


二、前置型与参与感

近年,开发商和设计单位对新建小区的硬件设施、绿化品种上做了大量探索,然而在社区营造和周边服务方面,仍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诉求,于是常常出现精心设计的景观空间无人使用、邻里经常碰面却无从交流的现象。我们在想,如果能在社区开发建设前,就充分调研分析居民对社区的期望和社区景观使用现状,同时在过程中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了解与互动,加强居民们对社区共同体生活的持续参与性,那么对于消解都市冷漠症和孤独病,提升居民入住后的社区建设满意度、社区自治热情度和社区生活幸福度将大有裨益。 为此,我们在郑州建业项目中探索了前置型社区的营造试验,以一个工作坊的形式连接社区的使用者、设计者和管理者,按“信息采集——业主座谈——方案投票——深化完善”的次序组织计划。在设计之前,我们走访了广州几个成熟的大型小区,通过随机采访、焦点座谈、社区观察,拜访经验丰富的社区管理者和专业研究学者,总结了当下社区在规划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并将这些问题反映到给建业未来业主们的问卷中,并组织了多轮业主座谈,试图了解他们真正的社区使用需求和生活愿景。


在与准业主们的沟通中开放参与节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核心业主代表(如每单元代表,一二层代表,各年龄段代表,意见领袖/积极分子),提高沟通效率,解决关键问题,产生口碑传播。根据反馈意见,我们在社区内保留“预留地”,为未来的可能性和多样性提供灵活的空间;通过“造梦者”计划,逐渐打造业主的文化记忆和都市归属感。在聆听、回应各方真实想法的交互过程中,保持准业主们的持续新鲜感和全程参与感,营造一个充分沟通与合作、具有凝聚力的未来社区。


三、宁静独处,却又与人天天交往

前两个月跟有方董豫赣老师一起去了一趟法国考察柯布西耶建筑,当步入大名鼎鼎的被柯布视为“理想居住单元”的马赛公寓,才真正体会到"户内生活像一次海上旅行"。庞大的公寓内,各家居所互相叠置,开阔的公共走廊与外界自然直接接触、顶层幼儿园再往上便是屋顶花园和公共运动场、还有满足生活需求的各式商店和服务设施,一栋公寓俨然一个小社会,满足了所有居住者的物质和心理需求。这种体现理想生活观的空间组成关系,在光明公寓、莫利托公寓、拉图雷特修道院的设计中都贯穿始终,以后有机会将一并梳理。

据说这种理想居住观的灵感来源,是20岁的柯布西耶在意大利旅行时拜访过的爱玛修道院。在那里他领悟出个人生活与集体生活的平衡共存之道,感受到个人空间的极端克制,即“宁静独处,又与人天天交往”。代表个人生活的私密空间,和代表集体生活的公共空间,二者如何各得其所?柯布从观摩爱玛修道院中发现了解决策略。这个策略便是组织尺度和功能多变的集体空间和彼此分离、互相隔绝、极度封闭的个人空间。供人们宁静独处、内省的私人空间,对外是无限的自然;同时,私人空间的差异性被抹平,这暗示着某种平等。而集体空间提供了多种尺度的公共生活方式,呈现出强烈的社会性和共享性。

这种空间构成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回应现代社会一系列都市问题的良好模板,即人们在不丢失私密性的前提下,共享集体社会空间,参与集体社会活动。宁静独处,使人们免受大众流行文化的裹挟而失去自我思考;天天与人交往,避免孤独导致的健康问题。对社会交往的依赖,是个体基本的生存依赖。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承载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凝聚了居民的真实情感,是都市生活最大的集体空间。法国行结束后,有一个疑问一直浮现心头,当代社区空间设计,是否可以最大限度的解放室内空间,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之外,让更多的室内功能在景观的公共空间里体现? 


四、我们如何理解美好社区生活?

当代,个人的原子化趋势汹涌而来,社会不断变为孤独个体的利益结盟。孤独一度成为这个时代生活的某种品质甚至是品味,但不可忽视的是,持续的孤独浪潮震荡正在影响人们的生活健康与生态完整。无缘社会,孤独城市,陌生人社区……人似乎正在追求个体性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社会缺失温情,城市缺位关怀,社区缺乏温度,身在其中,人们无可避免的成为了彼此的孤岛。 正是有鉴于此,我们一直在致力于追求一种作为社区价值理想而存在的和谐、温暖、有序的共同体状态。共同体的建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与体现利益关系的社会结盟最大的不同是,共同体更是一种心性相契,关心人的生活本质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大约五六年前我们提出了志在“连接”和“传承”的新山水设计方法,连接的是个体和个体的关系,破解薄弱的人际联系,在日常生活中重建一种良性的睦邻关系;连接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生命共同体语境中,重塑一种平衡的生态和栖境;连接的是人和文化、艺术的关系,在空间的美学体验中,重构一种艺术生活和精神安顿;传承的是文化的精粹永续,以及生命的信息流动。 对社区的研究始于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初期,在过去两百年间人们对社区解决方案的探索中,我们窥探出人类对私密空间、共享场所和生活方式的规划变迁之路。当回顾大人物如滕尼斯、柯布西耶等前辈们的理论和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当人们专注于营建互相熟悉、平等、信任、依赖、分享的生活共同体时,社区将具有更多样的营造方式、更完善的运行制度和更光明的灿烂前景。 因此,我们有了社区营造研究中心,旨在通过引入综合了多学科的设计模式,帮助协调各合作方在社区设计、营造和治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并持续调整完善社区营造的实践方案,在对社区营造的认知和实践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过去不敢奢望的许多规划和设想已然成真,或在不断修正中取得进步,而我们也不失希望地认为,余下的关于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憧憬,终究实现。


2019/9/27  孙 虎